身世最悲慘的港姐與神秘的保良局

Shelia Yao
5 min readOct 28, 2019

--

香港保良局。保良即是「保赤安良」,初期主要是遏止誘拐婦孺,為受害者提供庇護及教養。隨著香港社會的轉變,現已成為龐大的社會服務和慈善機構。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出自這個神秘的地方,她是1975年港姐冠軍張瑪莉。

保良局與關公

香港現存上百年歷史的慈善組織,其中包括1870年成立的東華三院,1878年成立的香港保良局,以及1880年成立的九龍樂善堂。經歷百多年來的發展,這三個由華商組成的慈善組織均設有醫療、教育、社會服務等事業,可算是與香港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
說到保良局,一定要提到關公。

關公文化在香港

在香港,關公不只是宗教,而是潛移默化的華人精神。沒有流傳千古的教條,卻一直是民間的道德規範,一直保護本地弱小社羣的保良局正是最佳例子。

保良局並非宗教團體,但於1878年創局時,已經奉關公為神靈,局方希望員工能以關二哥忠義仁勇的精神服務社群。過去每逢審理拐帶案件、立誓領育及嫁娶等,均於關帝像前進行,以示公正。而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關帝誕或相近日子,主席、總理與顧問一同在關帝廳會按傳統拜祭關帝,由當屆主席主持祭禮,祈求市民安居樂業,局務順利。

十九世紀末,香港的治安並不好,經常發生拐帶婦孺、販賣人口等罪案。因此,數名華商聯名上書時任港督軒尼詩爵士,提倡設置「保良公局」,在上環舊址設辦公室,協助政府逮捕拐帶婦女及兒童的罪犯。每逢緝拿犯人後,也會在關公面前審理,以示公正。

踏入二十世紀,拐帶案已大幅遞減,但保良局繼續照顧無家的婦孺,亦推出領養兒童及「領婚」服務。前者為孤兒尋家,時至今天仍在運作;後者協助在局內生活的婦女尋丈夫,至1971年取消。

如果有男士有意領娶保良局女生,需經多重審查,保良局完成配對後,會先讓二人相處一段日子,真正了解後才結婚。最重要在領養及領婚當日,儀式要在關帝廳內進行,並向關帝起誓,不會傷害兒童及婦女。正所謂「嫁女」,也要有關帝作見證!

如今的保良局,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機構,屬下有約300個單位,包括120多間學校,遍布全港各區,服務對象由幼至老,為市民提供多元化及優質的社會、教育、康樂、文化服務、醫療及綜合健康服務,每年服務超過60萬人次。

雖然政府會提供一部分資金,但保良局也要很辛苦籌款。每週三或週六街頭的賣旗活動,每年TVB的星光熠熠耀保良,都是固定的籌款項目。

張瑪莉:「在保良局和500多位小朋友打交大」

1975年港姐冠軍張瑪莉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一定是她傳奇的過去,因為她即出身於保良局。

優雅、大方得體的張瑪莉,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、香港十大傑出女性等獎項;可是,在華麗的背後,她卻是一名被父母遺棄後的孤兒,曾在深水埗流浪街頭兩年之久。其後由社會福利署送她入住保良局,住了11年,直到21歲才離開。

在保良局期間,她曾是問題兒童,經常打架,「在保良局和500多位小朋友打交大」。讀書成績麻麻,生病時更要被「隔離」,皆因當時非常憎恨父母,不明白他們為甚麼這樣不負責任,忍心掉下自己。

75年奪得港姐冠軍,在娛樂圈發展了一段時間。80年與李小龍哥哥,前天文台副台長李忠琛結婚後開始淡出。88年奪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。在50歲時讓她尋回年近85歲的生母,因為信仰關係她原諒了媽媽,數年前更知悉生父下落。

張瑪莉由痛恨轉化為愛,是自己做了母親:「我送個仔去外國讀書,喺機場攬完又攬都是唔捨得放手⋯⋯,正如我媽媽唔知個女喺邊,佢又點會瞓到呢?」

而據她透露,父親是上海富商亦是一名畫家,1976年已在台灣過身。離世時身邊一個人也沒有。

95年張瑪莉與李小龍哥哥,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李忠琛離婚時已四十多歲,之後忙着經營公關和國際禮儀公司,又一直在電台當主持,之後在美國一場佈道會遇到現任丈夫余文平,難得大家的子女都很鼓勵他們走在一起,老公更專誠由美國追來香港。

最初Mary姐只肯承認再婚,不願意透露老公身份。結婚八年後,去年才願意說老公是余文平。因為男方的父親是浸大傳理學院的創辦人余也魯教授,令外間一直認為余文平從事教育工作。

Mary姐與現任丈夫(中)

為了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Mary姐現在只會有半年時間留在香港工作,其餘時間便美國、澳洲兩邊走。

今天的張瑪莉黃昏戀修成正果,有個愛錫自己的老公、有自己一手創立的事業;還在有生之年尋回六歲時遺下她的生母。

--

--

Shelia Yao
Shelia Yao

Written by Shelia Yao

寫字為生 玩耍為真 Base in Hong Kong| IG: sheliawhoever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