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建築師梅詩華:你想要怎樣的城市,慢慢播種,就有回報
在很多人的眼中,建築師的工作似乎與畫圖、起樓脫不開關係。但隨著時代變化,愈來愈多的建築師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講述人和空間之間的聯結。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位建築師。
想要改變,需要的是創意發想。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市民參與推動建設。
從今以後不能再「將城市交給別人處理」,「自己的城市由自己管理」的態度愈來愈重要。
— — 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 著作《社區設計的時代》
時間回到2014年, 梅詩華(Sarah)從建築公司離職,成立自己的建築設計公司「一口設計」。官網中有一句標語:「connecting people and making places」(聯結人,建造場域)。
公司成立的隔年,Sarah憑藉一個舊區改造的項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青年建築師獎。當年比賽的題目是長者社區中心,她以「shining slowly(慢樂)」為主題提倡改建石硤尾街市。面對老化中的石硤尾邨,她提出保留街市、開放社區空間等規劃概念。
Sarah的幼年時期居住黃竹坑邨,曾經歷被拆重建,鄰里各散東西後需時適應,令她大感震撼。
在她看來,其實社區要發展毋須動輒把所有東西都拆掉,重新起新樓,反而活化舊空間,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結,才更為關鍵。
建築師和大眾的關係並非由上而下,反之雙方是相輔相成,大眾的需要和認知是可以促進建築師的設計。
這一點,即是Sarah口中反復強調的place-making(社區營造),也成為之後「一口設計」接案的一大方向和理念:與社區有深刻的聯結。
“在我們看來,現在或是未來的設計其實都是偏向多方向性(multi-discipline)、多媒介的、合作性的的設計。
因此我們在定義自己的時候,不會僅著眼於建築這件事,而更願意說的是,包括公共空間,尤其是希望建立一些地方營造(Place-making)的場所studio,將一些大家仍未用盡(underutilized)的空間進行活化。”
面對無形的共同體,創造可切身感受人與人之間聯繫的、有形的場所,才是建築在今後的重要使命。
— — 日本著名建築師伊東豐雄著作 《建築改變日本》
2017年,Sarah和團隊加入藝術推廣辦事處推出「城市藝裳計劃:樂坐其中」公共藝術項目,設計三組外形像花朵,具回音效果的半圓特別座椅,稱之為「聽・亭」(Ting Ting)。
這三個裝置的外型好像是一個個被切開的蛋,其實它是一種聲音反射裝置(sound mirror),利用擴弧形的設計,讓坐上的人可以與對面的人交談,但這個對話周圍的人是完全聽不到的,因此形成了一個特別的空間讓兩個人互動。
我觀察到很多家人帶小朋友去公園,都會在一旁看手機,從來沒有好好感受過公園的環境,更沒有機會好好交談了。我希望透過這個設計,做出改變。
最令我們有成就感的是,這個裝置似乎真的起到作用,鼓勵到大家,將平時難以啟齒的話說出來。我們就曾遇過一個小男孩,在裝置中對著媽媽講「I love you」。
地方營造的概念聽上去有些深奧和複雜,自下而上的改變更是十分難。但Sarah淡淡的說,慢慢播種,小小變化,真的看得到效果。
2018年12月,一口設計參與了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「設計香港地」項目,圍繞灣仔的公共空間,在天橋、消防局閘門、甚至電車路軌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大玩Place Making(地方營造),希望可以刺激大家如何看公共空間。
其實我們做這些播種的東西,是希望領到這些試驗可以起到推動的作用,
「原來試這些事,真的是可行的!」
因為我們真的不可能設計所有的公共空間,反而我們想做的是一個推動的角色,鼓勵到香港每個區都有一些新興的、好玩的公共空間,這件事反而是我們最想做到的。
相比這些較為短期的項目,Sarah在創立one bite design的時候,同時創立了一個面對社區的活動平台:one bite social(一口舍群),希望透過活動的方式,鼓勵大家一起多些想象,尤其是發散對空間的想象性。
Sarah相信,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愈來愈流動,但無論一個人的流動性有多強,社區生活都是大家需要的東西。
我們的壹屋計劃,就是借用一些吉鋪(空置的店面),再舉辦一些密集性的社區活動,將社區中心帶到地下,希望街坊有個聚腳點,同時試一些新的東西,這個是one bite social一直會堅持做的事情。
策展和建築的跨界和結合,在現代都市幾乎每天在發生。建築師成為策展人,也很自然地實現著。今年台灣文博會的策展人劉真蓉(Tammy)本身也是一位建築師,她創辦的建築事務所衍序規劃設計突破傳統框架,以策展作為方法,為城市創造記憶。
一口設計工作室的其中一個特色,要數與其他單位的開放合作。今年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可以說是與大館文物事務部合作的大館101展。作為大館開幕一週年策劃的展覽,Sarah和團隊從設計角度策劃和完善展覽。
“講物件可能是一件很悶的事情,於是在策展之初,團隊就設想,可不可以用一個遊戲的形式,讓大家真正去參與進去,於是我們用到了角色扮演的方式。”
說故事的能力,是成為建築師的必修課,從建築師到策展人,Sarah形容是非常自然的過渡:「當我們說到城市空間和建築設計時,其實就是在說一個故事。尤其是在策展中,更需要講故事的成分,究竟在不同的主題下,如何用不同的方法,將這件事說給大眾聽。」
Sarah和拍檔Alan,近日被任命為2019年深港雙年展香港地區的策展人,她說大灣區對於香港的創意人來說絕對是個大有潛力的地方,但如何在融合了不同文化特性的地區發揮自己的才能,這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。